城市按下暂停键时,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旦治疗中断就会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安全运转的透析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肾病科副主任莫颖和团队,在透析室已连续值守两个月,为近300名患者的生命延续坚守安全底线。
10月9日9时,乌鲁木齐的暮秋天色乍亮,忙碌的消杀身影已在五附院肾病科透析大厅里穿梭。半小时后,当天第一批血液透析患者抵达,嗡嗡作响的透析机帮助他们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
莫颖(左一)在透析室查房。受访者供图
“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每周三次往返医院治疗,这个群体普遍免疫力低、容易发生感染。特殊时期,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莫颖说,如今医院两个透析室62台透析机,有固定患者280人,加上急危重症、特殊感染等十余名临时患者,每天有100至110人次上机。
针对集中大量的人员流动,力争最小感染风险的同时,又要满足患者透析需求,所以透析室对中高风险小区的患者单独加夜班错开透析时间,并对密接患者在发热门诊做床旁透析。一批患者透析时间在4小时左右,每批次中间要对机器、床、病人的更衣柜、门把手等公共生活区域进行全面细致消杀,耗时约一个半小时,每天结束工作消杀完通常在凌晨。
“这段时间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很多沟通工作,对接患者和社区的电话整天都没停过。”莫颖笑着解释,患者来自全市各区县多个社区,每一处分级分类管理的变动都可能影响患者的上机安排,对不了解防疫政策变化的患者,她和医护人员比家属还操心;对情绪焦虑急躁的患者,她们耐心安抚,尽最大能力协调社区解决诉求。
“十一”期间,乌市气温骤降,担心晚间患者回家太冷不方便,莫颖每天跟患者所在社区联系沟通,希望尽早得到分级变化的消息,把患者透析时段从夜班调整至白班。“其实就是把患者当家人,多为他们想了一点。”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激时,莫颖总是笑着这样说。透析室自2009年建立至今,不少患者已经在这透析十余年,她算算见面时间比自己与家人相处还多,互相间的情谊早已形如多年老友,一句“辛苦了”足以温暖人心。
不仅在患者眼中她是温柔爱笑的莫医生,在科室医护人员眼中她还是乐于服务的莫主任。“两个月来,大家基本每天都连轴转10小时以上,我服务好医护,她们才能服务好患者。”莫颖总会设身处地体谅别人的心情。科室5名医生、19名护士从8月10日驻守医院至今,拼着住大厅或病房,N95口罩、防护眼镜在脸上压出的印痕没消过,1人对接10名病人反复电话沟通直面各种矛盾,思念家中年幼孩子……多重压力下,谁都难免产生焦躁情绪。
因此莫颖主动当起“打杂工”,帮医护跑腿为患者缴费、领药,让大家少操些心,多专注重点工作;开导情绪不好的小姐妹,给同事们过集体生日,鼓励大家坚守岗位……“因专业资质限制,透析室难有其他科室护士轮岗支援,其实大家都习惯了全年高强度工作,这时只是更显出相互帮助和信任集体的归属感。”她笑说自己不时也会跟主任张蕾唠叨,整个团队就这样互相扶持着一路走来。
不像外科医生“手起刀落”治愈患者,透析动辄就是数年数十年的重复治疗。在莫颖看来,这条“通道”给患者延续了生命,从卧病在床到生活自理,提高了生活质量,很多人还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就是她的成就感,也是热爱这份职业的初心。
来 源:新疆日报
责 编: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