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刚刚过去,对于奋战在“生命赛道”上的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来说,“紧张”“忙碌”“坚守”依然是主色调。
1月29日9时30分,记者按要求穿上隔离衣等防护装备,跟随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彬进入重症监护病区,随着自动门缓缓打开,各种监护仪器的“滴滴”声响此起彼伏,医护人员有的在监测各种数据,有的在书写纸质病历,还有的在照顾患者进食、翻身、输液……新一天抢救和护理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着。
1月30日,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医护人员正在为患者做床旁B超。
采访过程中,三名护士正在帮一名无意识的病人翻身叩背,护士长牛娜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翻身动作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做一次,以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翻身时,及时评估病人是否有大小便,做到及时清理;由于病人佩戴呼吸机,每天要进行两到三次的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插管的病人要及时评估他管道是否通畅,每小时评估一次。
“重症监护室实行的是24小时无家属陪护制度,由医护共同完成每位患者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支持、沟通以及照料工作。虽然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的患者需要我们,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拼尽全力。”牛娜说。
1月30日,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该科副主任罗彬正在为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
当日10时许,处理完白夜班交接,罗彬带领医护团队开始查房,他仔细查看一位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屏幕,满满的屏幕上,集中了心率、血氧、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的指标和通气参数。随后,他一边观察患者,一边和医护团队分析病情状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参数。
“老人家今天状态不错,俯卧位咱还得继续坚持,加油!”87岁的重症肺炎患者魏林听到罗彬的鼓励,举起了大拇指回应着。
“目前,我们内科一病区患者平均年龄都在80岁左右,病情复杂且变化快,春节期间我每天都会来病区查房,守在这里我才安心。”罗彬说,昨天有个病人出现感染性休克,血压掉到70/30mmHg,我们医护团队经过积极抢救,一直忙到接近凌晨,病人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1月30日,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正在护理文书上记录患者每小时的病情变化。
罗彬从医20年,今年是他在重症医学科岗位工作的第十六年,日常除了去外地培训、学习等,他几乎天天都要来科室查房,“钉”在医院,“盯”着病人,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早已成了习惯。
“在我们全家被阴霾笼罩的日子里,你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光。”前两天,一名老年患者的家属在出院后特意将感谢信送到了罗彬的手中。
这位老人入院时已呼吸衰竭,神志昏迷,并伴有心功能衰竭、帕金森等基础性疾病,情况十分危重,罗彬和牛娜带领团队全力救治患者,精心照护,47天后,老人顺利转出重症病房。正月初一当天,老人顺利出院,与家人团聚过春节。
看到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陆续由重症转为轻症,直至转入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们都由衷感到高兴。“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辛劳在此刻都变成了坚守的动力。”罗彬说。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责编: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