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媒体新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新医 -> 正文

于湘友教授:聚焦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温度的科室文化

发布日期:2024-01-29  点击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湘友教授

聚焦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温度的科室文化

在中国,重症医学科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渐臻成熟。重症医学对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延续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时至今日,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有哪经验可供借鉴?尚存何种不足?未来发展之路该何去何从?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于湘友教授。于湘友教授从事重症医学专业30余年,引领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及科室医护人员紧跟国内先进水平,在危重症患者救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为我们分享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之道及面临的挑战。

专家介绍

于湘友 教授

党建引领学科建设

重症诊疗更有凝聚力

科室文化是科室发展的灵魂,也是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坚持以“文化建院”为方针,加强科室文化赋能和内涵助力,构建新时代下的健康和谐新科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于1996年成立,是新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 ICU。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地区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ICU之一。作为重症医学中心,同时也是‘一岗双责’、‘双带头人’科室。重症医学科极具先锋性的文化便是党建文化。作为科室管理者,于湘友教授在主抓业务工作,确保各项目标落实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他介绍,中心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党支部,非常注重党建引领学科的建设,且党员群体数量相当大。

于湘友教授说:“我们科室拥有医、护、技术人员共234名,党员68名,我们非常注重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他强调:“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是最高程度的赋能,这样的团队有非常好的凝聚力。可以促进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我们团队的医护人员不忘救死扶伤的宗旨,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重提高患者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队伍中有许多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医护人员,未来希望能把他们培养好、带领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和思想。”

打造高水平重症医学人才

提高学科发展核心竞争力

重症医学人才是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人才是最珍贵的,人才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潜力和方向。同样,我们非常注重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症医学是要有一支‘拿得起、打得赢、非常有生气和素质’的医护技团队。”于湘友教授语气坚定。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拥有一支高、精、尖的重症人才队伍,在日常危重症诊疗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均承担重要角色,中心综合诊疗水平居疆内乃至西北五省前列。于湘友教授说:“在突发公卫生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面前,重症医学都是排头兵,甚至是领军团队。”

既然人才是决定要素,该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于湘友教授说:“依托于各医科大学的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优秀苗子得以成才,为新疆的重症医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重症医学中心由心脏重症、神经重症、综合重症、创伤重症和器官移植等5个学科组成,重症医学的整体发展将有力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

在医院层面,医院注重培养硕博生并打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重症医学培训基地主任,于湘友教授深情谈起心中的愿景,“希望重症医学人才不断涌现,一代一代重症医学人健康成长,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其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迹上,以此推动重症医学的快速的、高质量的发展。”

输注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患者及家属更满意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全链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秉承“一切为了各族人民健康”的发展宗旨,努力提升患者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最终提升患者满意度。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重症医学的医生护士就是生死线上的守门员。”谈及此,于湘友教授认为,重症医学的宗旨是要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垂危的患者,因为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诊疗的困难性与重要性,于湘友教授反复强调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于湘友教授感慨,“我们深深知道,救治了一个患者就救活了一家人。所以,我们把救治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做好人文关怀。因为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但是为了实现最好的救治目标,我们愿意为之不懈努力。”

于湘友教授认为,科室要搭起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桥梁,让整体氛围变得更温暖,这也体现出国家的“大健康”概念。他强调,“蕴含人文素养的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尤为重要。不是重症患者进到 ICU 就没有希望,这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所以,医护人员的关爱、爱心的奉献对重症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部分就是人文关怀或者人文素养。”

此外,于湘友教授说:“还要通过健康教育、随诊随访、家庭问候等延伸服务关注患者预后。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并且注重营造患者和家属的体验感。在 ICU,患者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也是今后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实现高质量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国的重症医学其实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的第一张ICU 病床开始,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重症医学已经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依然有一些差距。

对此,于湘友教授解释,第一是床位数的差距。与国外相比,中国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仍然不足。

第二是危重症医学起步较晚。中国重症医学会成立于2005年,国外危重病学会的建立时间是1970年。不过,源于社会及患者需求,中国重症医学发展速度惊人。现在重症医学年会参会人数已达到了15,000人,庞大的重症医学队伍对重症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带给重症医学工作者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此外,公共卫生事件也在不断推动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

第三是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于湘友教授对此强调,“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发展,并不是规模的扩张,而是内涵的提升,这个是将来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未来,于湘友教授充满信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下,公立三甲医院以及‘千县工程’政策下的县级医院对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会更加重视,也一定会给广大重症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最后,于湘友教授说:“希望重症医学的社会认知度能够不断深化。社会对重症医学的认知往往基于特殊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希望重症医学的工作也能得到广大患者的深刻理解,也希望我们不辱使命,把重症医学工作做优做强。同时做好人才力量的储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责编|余淼

审定|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