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新医大一附院驻墨玉县扎瓦镇巴夏克其村“访惠聚”工作队帮助该村发展小产业助村民脱贫(摄于6月21日)。(左二)新医大一附院驻墨玉县扎瓦镇铁热克阿依拉村“访惠聚”工作队帮助村民收麦子(摄于6月14日)。(右二)新医大一附院派驻阿合奇县人民医院帮扶团队合影(摄于6月21日)。(右一)新医大一附院派驻墨玉县人民医院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协作进行远程诊疗(摄于6月21日)
新医大一附院胸外科骨干医师宗亮(左二)带领莎车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手术(摄于6月18日)
2020年11月14日,莎车、墨玉等新疆最后10个未脱贫县“摘帽”。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因病致贫却是困中困、难中难。身体健康是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坚强保障和最后底线。
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部署,充分利用大型公立医院的行业优势,以健康扶贫为主要切入点,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持续深入派驻2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3支对口帮扶团队托管深度贫困县医院,让健康扶贫精准落地,从源头上斩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病根”,为各族群众无病无忧奔小康贡献了一支有力的“健康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医大一附院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继续打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组合拳”,强化精准举措,让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稳,走得快”。
如何确保村民如期脱贫,如何精准为脱贫“找准症”“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新医大一附院驻墨玉县扎瓦镇巴夏克其村和铁热克阿依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个个“医术”精湛,他们找“病根”、挖“病灶”,为村里开出一张张脱贫“药方”。“刘书记,我刚从乌鲁木齐复查完回来,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4月3日,巴夏克其村村民萨伊普妮萨罕·麦提托合提一见到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波,就迫不及待地与他分享自己的好消息。
巴夏克其村是新医大一附院对口帮扶村,萨伊普妮萨罕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爱人没有劳动能力,儿子还在上学。去年10月,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她,在全民健康体检中被查出患有宫颈癌,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告知她,贫困户可享受“绿色通道”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大病保险等政策,并帮她办理了转院证,使她顺利住进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治疗费用10万余元,萨伊普妮萨罕只掏了3000元,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当时,巴夏克其村还是深度贫困村,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患病者等特殊贫困人口多。今年3月,该村集中力量对全村老年人、残疾人、大病患者等群体进行了摸排梳理,详细归类登记、完善更新台账,对享受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生了这么大的病,花这么少钱,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病愈后的萨伊普妮萨罕在脱贫路上迈开了大步子……
巴夏克其村村民努尔敦·乎皮丁家的10个馕坑每天早晨都热气腾腾,他家的玉米馕供不应求,已经成了一张当地“金招牌”。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早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奋斗出来的幸福最甜蜜。”他开心地说。
如今,村里原有的磨面坊和木材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小作坊都已完成了升级改造,形成一片小产业群,百余名贫困人员从中受益。村里的扶贫项目“创业巴扎”也已在6月初建好,餐厅、百货商店、蔬菜店都已“入驻”,村民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铁热克阿依拉村村民阿卜杜米吉提·塔力普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10岁的长女患有多种疾病,长期求医治病花去家中所有积蓄。由于孩子需有专人照顾,这个家很难有稳定收入来源。包户干部刘维为他积极对接并申报了民政部门的“明天计划”资助,并以最快速度帮助其做好准备,阿卜杜米吉提带着女儿在国庆节前顺利登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看病就医的火车。
“要是没有工作队,哪有孩子的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谢谢,谢谢你们!”在顺利并免费完成女儿的手术后,阿卜杜米吉提眼含热泪说出了肺腑之言。
这支驻村工作队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行“党支部+扶贫产业+转移就业+贫困户”精准脱贫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理论水平,与村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给村里留下了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思想向上的干部队伍,在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后,又拉响乡村振兴致富奔小康的号角。
“我要成为村民坚实的后盾,为村民带来稳稳的幸福。”新医大一附院驻铁热克阿依拉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崔巍说,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接下来还要继续当好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为村民多多寻找致富奔小康的好“药方”,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扩展,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我们有信心通过发展产业振兴道路,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增加村民的幸福感。”他说。
因病致贫是“两不愁三保障”最难的保障,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之一。新医大一附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按照自治区党委三级医院全面对口组团式托管帮扶深度贫困县医院部署,全面落实县医院能力建设,开展“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需求迫切的看病就医问题,使基层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到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我区县级医院覆盖了全区70%的人口。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工作。
新医大一附院派出管理团队入驻墨玉县人民医院、派驻对口帮扶团队帮扶莎车县人民医院和阿合奇县人民医院后,管理团队分析研究出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新设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同时联合对口帮扶团队,帮助县医院加强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临床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急危重症的诊疗能力,使县级医院的救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家门口就能化疗,不用再跑远路了,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墨玉县喀尔赛镇农民果海尔妮萨罕·麦麦提敏说。去年6月她在乌鲁木齐查出患恶性乳腺癌,做了手术后回当地定期化疗成了难题。当她正在为高昂的医疗费和远距离诊疗犯愁时,好消息传来了:墨玉县医院成立了肿瘤科。
“以前县上肿瘤患者转院率为33%,现在这部分人基本留下来了。”墨玉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阿布都海拜尔·吉力力说,在新医大一附院的托管下,2019年10月,该院成立了肿瘤科。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目前药物化疗已经进行了1000多例,且药物调整做到了精准化。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崇山峻岭的高原地区,多年来因地理环境、医疗条件等原因导致百姓就医不便。现如今,新医大一附院对口帮扶后,每半年派出一批医护工作者,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建设重点学科、培养人才队伍、提升诊疗技术,方便群众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的新就医模式改写了当地的历史。新医大一附院医务部感染管理科的王鹏派驻阿合奇县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打通县—乡—村三级就医模式”成为他解决基层百姓就医难的重点方向。
下乡免费义诊,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逐一走访村民,把地方性传染病防治落实到个人;搭建远程平台,通过远程会诊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及时筛查慢性病为居民提供保障……一桩桩、一件件医疗惠民举措的有效落实,让阿合奇县域内4.6万余居民感受到“看病不再远,治病不再难”。“自2018年4月起,该院共派出5支托管团队,合计25人次,医疗队专业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针灸科、影像、B超、口腔科等,在选派人员专业方向方面,加强了中医针灸等特色专业、影像CT专业及骨科、神经外科专业,不断提高当地常见病的诊疗水平,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
“在三级医院专家的持续指导下,我院妇科团队的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就诊者也越来越多。”莎车县人民医院妇科主任海尼古丽·玉素蒲说,三级医院的专家团队通过坐诊带教、定期教学查房、业务课程培训,制定完善工作流程等,帮助一个个科室强起来,人才梯队建起来。
基层医院人才引进难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为此,新医大一附院派驻莎车县人民医院院长马学先积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他紧紧围绕“人才强院、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推进形成引才、聚才、育才、留才的良好环境。不到一年的时间,通过线上与现场招聘引进各类人才近200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因医院良好的用人环境及口碑,慕名而来的各级各类人才越来越多,其中有多名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甚至还有人具备学科带头人的资格,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稳定了队伍,留住了人才,关键是如何用好人才,特别是发挥好各支援专家的作用。马学先始终加强对口帮扶干部管理服务,切实做到“工作有安排、管理有办法、生活有保障”。同时通过“医院搭平台、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方式,搭建起对口帮扶医院之间交流的平台、科室之间互通的桥梁和医生之间结对的载体。
马学先充分发挥了专家们的传帮带作用,致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做好“五个一”,即:重点帮扶一个专科、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制定帮带培养计划,明确每位帮带老师至少帮带一名徒弟,强化医、教、研相协同,广泛开展临床教学、学术讲座、技术培训、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相结合。根据对口帮扶的特点,相互借鉴,定期召开座谈会,让好的做法以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推广,形成帮扶工作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020年8月28日,莎车县人民医院上榜2019届中国医院竞争力“县级医院500强”,位列新疆县级医院首位。
科室从无到有、能力从弱到强、环境从差到优、远程医疗从有到精,帮扶“造血”显成效。在新医大一附院托管下,诊疗技术薄弱的县级医院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
医院和临床科室的长远发展,规范管理是重点。新医大一附院优选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双突出的医疗业务骨干派驻县级医院,实施“管理+医疗”的对口帮扶模式,成效明显。
2017年10月,承担着县域60万各族群众预防、保健、医疗、公共突发事件救治工作的墨玉县人民医院由新医大一附院全面托管,新医大一附院选派5人组成管理团队,担任医院院长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时常年选派5名临床专家作为“万名医师下乡成员”帮扶临床科室,将“健康医疗”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县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从根本上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之“痛”。
2019年,新医大一附院派出医院医务部主任罗坤前往墨玉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借鉴“娘家”的成功经验和上一轮管理团队好的做法,他和团队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改善就诊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入手,解决了医院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个个问题,啃下了阻碍医院健康发展的一个个“硬骨头”,逐步扭转了医院管理水平和诊疗质量不高的局面,医院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在当地群众中口碑越来越好。
经过全面托管,墨玉县人民医院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现代化医院建设初见成效,医疗业务量稳步增长,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优化,医疗服务能力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托管式”“组团式”帮扶活动通过专家脚下的泥土,诠释了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为当地带去了“不走的专家”。与此同时,新医大一附院紧盯让各族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培养一支留得住的医疗队伍,完善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效机制的“健康套餐”,为贫困人口提供“健康保单”。
2019年9月,以墨玉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共体正式组建,医共体成员单位实行人事、财务、业务、药品(耗材)、信息、绩效“六统一”管理,建立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6个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定期召开推进会,就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座谈交流、调研。墨玉县人民医院还制定了科室主任包联乡镇卫生院指导方案,遴选16名中层领导担任16个乡镇卫生院包联主任,围绕全民健康工作和各项医疗业务,各包联主任每周下乡做一次业务指导,每月举办两场学术讲座。此外,每个乡镇卫生院的包联主任重点“传帮带”2至3人,培养合格后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并协助健康扶贫工作和医共体工作,切实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
为了提升各乡镇卫生院村医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墨玉县人民医院制定了乡镇卫生院业务培训计划,派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办业务培训班,提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更好地服务于各族群众的健康。
7月8日12时,新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罗东辉如约连线了墨玉县人民医院医生团队,两地医生“面对面”讨论分析,在“云端”为该县一位62岁的脑梗患者进行会诊。疫情期间,该院还将远程会诊平台接入发热门诊,让专家为基层患者在线分析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云超声”“云阅片”“云诊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医大一附院不断探索“云医疗”模式,破除医院“围墙式服务”,让患者隔屏便能享受医疗服务。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云医疗”加速发展,有效缓解了线下诊疗压力,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受到患者好评。
新医大一附院2008年4月启动远程医疗服务,如今作为自治区远程医疗分中心、新疆医科大学远程医学中心,已经搭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网,将“云触角”延伸覆盖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基层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新医大一附院帮扶团队还依据当地健康扶贫特点,选择一批大病如先心病、白内障等制定诊疗方案,控制治疗费用,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减轻患者负担;对部分家庭特别是贫困患者,给予费用减免或争取各类基金支持,尽可能让更多患者接受治疗;开展健康筛查,不定期组织专家团到偏远地区开展巡回义诊、健康教育、送医送药活动。通过筛查,实现对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急危重症。健康宣教也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防病御病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重要保障。对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实施健康扶贫既责无旁贷,又任务艰巨,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精准性、持续性、协调性和多元化。”新医大一附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效,推进健康扶贫与深化医改和健康新疆行动深度融合,实现工作重心由补齐短板、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向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础转变、实现工作机制由集中攻坚向常态推进转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健康扶贫这个基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为各族群众无病无忧奔小康贡献力量。
来 源:新疆日报
责 编:董兵